乙烯废气处理工艺流程解析
一、乙烯废气来源与特性
1. 主要来源
蒸汽裂解工艺:烃类原料(如石脑油、乙烷)在裂解炉中高温裂解生成乙烯,副产废气含乙烯、丙烯、苯系物及微量硫化物。
加氢反应:C4选择性加氢和烯烃转化(SHU/OCU)环节释放含未反应烯烃、氢气的废气。
储存与运输:乙烯储罐呼吸阀、管道法兰泄漏产生低浓度废气。
2. 废气特点
高温特性:裂解炉废气温度可达200~400℃,需降温处理;
高浓度VOCs:总烃浓度通常为500~2000 mg/m³,含苯、甲苯等有毒组分;
易燃易爆:乙烯爆炸极限为2.7%~36%,需防爆设计。
二、典型处理工艺流程
1. 分级处理工艺框架
预处理阶段:
急冷塔:通过水喷淋将废气温度降至40℃以下,同步去除颗粒物及部分水溶性有机物;
过滤装置:采用金属丝网或陶瓷过滤器拦截焦油、粉尘(去除率≥80%)。
核心净化阶段:
高浓度废气处理(浓度>1000 mg/m³):
冷凝回收:两级深冷(-25℃至-40℃)回收液态乙烯,回收率≥85%;
活性炭吸附:吸附残余VOCs,达标后排放(非甲烷总烃≤80 mg/m³)。
低浓度废气处理(浓度<200 mg/m³):
吸附浓缩+催化燃烧:活性炭吸附浓缩10~20倍后,催化燃烧分解为CO₂和H₂O(净化效率≥95%)。
深度净化与资源化:
生物滤池:降解微量难处理有机物(如苯系物),填料负载专性菌种(降解率>80%);
热能回用:催化燃烧余热用于预热裂解原料或厂区供暖(热能利用率≥60%)。
三、核心工艺技术解析
1. 冷凝回收技术
关键参数:
一级冷凝温度:0~5℃,去除轻组分(如丙烯);
二级冷凝温度:-25~-40℃,实现乙烯高效液化。
设备选型:板式/管壳式冷凝器,材质需耐低温腐蚀(如316L不锈钢)。
2. 催化燃烧技术
催化剂类型:贵金属(铂、钯)负载型催化剂,起燃温度200~300℃;
防爆设计:燃烧室设置泄爆片、阻火器,废气浓度控制在爆炸下限25%以内。
3. 生物滤池技术
菌种选择:Pseudomonas和Rhodococcus属菌群,适应苯、乙烯等底物;
运行条件:湿度维持50%~70%,空床停留时间>30秒。
四、资源化与排放标准
1. 资源化路径
乙烯回收:冷凝回收的液态乙烯纯度≥99%,可直接回用于聚合反应;
热能利用:催化燃烧余热可降低蒸汽裂解环节能耗15%~20%。
2. 排放限值要求
非甲烷总烃(NMHC):≤80 mg/m³(GB 37823-2019);
苯系物:苯≤4 mg/m³,甲苯≤15 mg/m³,二甲苯≤20 mg/m³。
五、运维管理要点
设备维护:
每月清理急冷塔喷嘴及冷凝器翅片,防止结垢堵塞;
每半年检测催化剂活性,活性衰减>30%时需再生或更换。
安全监测:
安装VOCs浓度在线监测仪,实时预警爆炸风险;
活性炭吸附床设置温度传感器,防止吸附热引发火灾。
通过“预处理+冷凝回收/催化燃烧+生物净化”组合工艺,可实现乙烯废气高效净化与资源化利用,满足环保与经济性双重需求。